• 首页
  • 医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院务公开
  • 就医指南
  • 科室导航
  • 医师介绍
  • 医院荣誉
  • 健康社区
  • 政策法规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体检中心 重点专科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健康杀手
发表时间:2025/4/27 9:28:08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佚名 点击/评论:

【医学科普】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健康杀手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质疏松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病,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骨折,并且骨折后的手术难度比一般人群高,再次骨折风险高!今天就带您了解一下骨质疏松。

 

什么是骨质疏松呢?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其核心危害在于显著增加骨折风险。正常情况下,骨骼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动态平衡维持强度,但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密度下降,骨骼“脆弱如蜂窝”,轻微外力(如跌倒、咳嗽)即可引发骨折。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Ⅱ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不分人群,一些患有肾病、免疫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的患者都有可能患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我国发病人群与现状

骨质疏松症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  

高危人群:

l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流失,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约为32.1%;

l 老年男性:7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显著上升;

l 慢性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亢、糖尿病等患者风险更高。  

患病人数: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36%,预计患者总数超1亿,且随老龄化加剧持续增长。


主要危险与危害

骨质疏松被称为“静默的疾病”,其危害常被低估:  

1. 骨折风险  

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率达20%,致残率50%;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慢性疼痛、身高缩短、驼背畸形。  

2.生活质量下降  

活动受限、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肺炎、血栓等并发症。  

3.经济负担

  髋部骨折单次治疗费用超10万元,对社会医疗资源形成压力。

如何检查诊断呢?

骨质疏松的诊断一般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和(或)发生脆性骨折等为依据。目前,骨密度检测仍被认为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此外,近年来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骨矿物质、骨代谢调控激素和骨转化标志物。目前认为,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测定(DXA)测量骨密度,仍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检查依据。

 1、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中轴骨(腰椎、髋部)或桡骨远端骨密度,以T值为主要指标。  

    T值≤-2.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峰值骨量对比)。  

    T值在-1.0至-2.5之间:定义为骨量减少(骨质稀疏)。  

2、脆性骨折史  

   若患者曾因轻微外伤(如跌倒后)发生髋部、椎体或腕部骨折,即使骨密度未达标准,也可直接确诊。  

3. 其他辅助指标  

   骨代谢标志物(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异常可作为参考,但需排除其他代谢性疾病。


治疗方法与预防策略

1、基础治疗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以减少骨丢失和骨折风险。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用药,可改善骨矿化,维持骨骼健康。

2、 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丢失。  

促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促进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3、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多摄入奶制品、豆类、深绿色蔬菜;限盐、控酒、戒烟。  

运动:负重运动(步行、慢跑)、力量训练(哑铃)和平衡训练(太极)可增强骨密度并降低跌倒风险。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


4、 预防分层管理  

一级预防(儿童至中年):注重钙摄入与运动,建立峰值骨量。  

二级预防(绝经后女性):每年骨密度筛查,早期干预。  

三级预防(已患病者):防跌倒措施(居家防滑)、康复治疗与心理支持。

结束语

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但需早筛、早诊、早治。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结合药物与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骨折风险。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提升公众骨骼健康意识,构建“防-治-康”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 上一篇文章: 72天生命接力,诠释医者仁心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主办单位:梓潼县人民医院 地址:梓潼县文昌镇中和街中段120号 0816-8212147 传真:0816-8212147 邮编:622150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302244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72502110048号

    患者满意度调查职工满意度调查